众所周知,中华文化博大精深,而饮食文化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项。在饮食文化中,除了食材的选取和烹饪手法不同于西方外,餐具也与西方有着很大的差别。如中国人在吃饭时习惯用筷子,而西方人吃饭喜欢用刀叉,很多外国人来中国旅游或生活时,都表示筷子是世界上最难使用的餐具。
随着时代的发展,筷子也有了定制,如标准长度为七寸六分,代表人的七情六欲(七情: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;六欲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)。
筷子的长度为什么是七寸六分?将筷子做成七寸六分,就是提醒人们要克己复礼,节制欲望,不要暴饮暴食,而筷子一头方一头圆,则代表着“天圆地方”,表达了古人的世界观。人们手持筷子时,就形成了天、地、人“三才之象”。古人办事时讲究“天时、地利、人和”,而筷子的制造和使用便蕴含了这些哲学在里面。
日程生活中,有些人很羡慕西方人用刀叉吃饭,觉得这种姿势和仪态有品位,但学了之后也只是偶尔用用。
刀叉是冶金术成熟以后才有的用具,而冶金术是十五世纪才发明的,在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之前,西方人其实是用手吃饭。
相比之下,筷子的文明史显然长得多。
关键是,筷子是两根,称呼却是一双。在餐厅里呼唤服务生“拿一双筷子吧”,那肯定是中国人;如果说“拿两根筷子吧”,那一定是外国人。
筷子在使用的时候,讲究配合和协调。一根动,一根不动,才能夹得稳。两根都动,或者两根都不动,就夹不住。这是中国的阴阳原理,也有西方力学的杠杆原理。
筷子还有按摩和刮痧的作用。旧时人们走江湖,身上只要有一双筷子,有什么毛病都能自己搞掂,即便吃饭忘了带,随手掰根树枝或芦苇,折断了,在石头上磨一磨,在水里洗一洗,也能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