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光临
我们一直在努力

苏轼《水调歌头》全诗

《水调歌头》:苏轼

明月几时有?把酒问青天。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。我欲乘风归去,又恐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。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间。

转朱阁,低绮户,照无眠。不应有恨,何事长向别时圆?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。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

译文:

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?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。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,何年何月。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,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,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。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,哪像是在人间。

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,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,照着没有睡意的我。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,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?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,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,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。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,即使相隔千里,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。

 

这首《水调歌头》中秋词作于熙宁九年(1076)八月十五日,这一年,苏轼正在密州知州任上。中秋佳节的晚上,苏轼挥笔写下了吟咏中秋的千古名作。在这首词前面还加了一行小序:“丙辰中秋,欢饮达旦,大醉,作此篇,兼怀子由。”子由,就是弟弟苏辙的字。苏轼在这首词的序言中说“作此篇,兼怀子由”,明确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和关切之情。

随着苏轼的情绪抒发,我们仿佛能够看到高台上翩翩玉立的苏轼,宽袍长袖随着秋风轻轻扬起,好像是一位随时都能御风而行的神仙真人。

苏轼在词中所写到“天上宫阙”其实象征着另外一种生活方式,那就是远离人间俗世,归隐田园山林的悠然。在他的词中,“天上”和“人间”实际是代表着出世和入世的矛盾纠结。

在苏轼写下这阕《水调歌头》之后不久,苏辙罢齐州任进京述职,苏轼改知徐州。熙宁十年(1077)二月,苏轼一家人来到山东鄄城一带,苏辙专程从汴京赶来迎接他。分别七年之后,兄弟俩终于再度聚首。苏辙陪着哥哥,一直将他送到徐州任上,又在徐州逗留了一百多天。

这次重逢,苏辙特意在徐州陪着哥哥度过了一个中秋节,分别七年能够在月圆之时携手赏月,这对聚少离多的兄弟俩来说真是一种难得的奢侈。

第二天,苏辙再次挥泪告别,登舟而去。而这一回离别,兄弟俩还将经历更加险恶的风波。因为就在两年后,也就是元丰二年(1079),苏轼突然被诬陷为写诗讥刺新法、诽谤朝廷,七月被捕入京,这就是差点让苏轼送命的文字狱“乌台诗案”,弟弟苏辙当然也被无辜牵连遭遇贬谪。

近二十年后,绍圣四年(1097),苏轼被贬海南儋州,苏辙被贬广东雷州,五月十一日,苏轼紧赶慢赶,终于在藤州(今属广西)赶上了贬途中的弟弟,陪同弟弟到达雷州,短暂逗留几天后,再渡海赴儋州。这一年,苏轼已是六十二岁,苏辙也已年近六十,这一次短暂的相聚竟然成了兄弟俩这一生中最后的诀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