左拾遗是一个古代官职,主要作用是捡起(皇上)遗漏的东西(政策决策失误),隶属谏诤机构。封建时代设立谏诤机构,付薪水养了一批谏议大夫、拾遗、补阙、正言、司谏之类,有点类似现在的监察部门。
左拾遗,左比右大一些(唐宋时期都是左官高于右官,那时的左右仆射、左右丞相、左右丞,皆以左官为上。
“诗圣”杜甫曾经担任过左拾遗一职,被后世尊为“杜拾遗”。今天的故事将从他开始,一探唐代的“拾遗”。
其实拾遗这个官职出现的挺晚,它最早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时候,不是唐初,也不是太宗时代,而是在武则天时代。武后垂拱元年(公元685年)设立了拾遗一职。它的性质就是谏官。
拾遗干的活儿不仅多,还挺累,讽谏皇帝,察纳百官,有时还根据事情的大小,决定解决问题的方式,如若有贤良之士不为朝廷所用,忠孝之人的事迹得不到宣传和解决,作为拾遗你都要写奏折,上报朝廷,以待解决。
那么有人就会问,是不是拾遗品阶很低,那么常常会为人所轻呢?答案是否定的,品卑权重的原则同样也适用于谏官之中,拾遗属于皇帝近臣,所言之事皆是讽谏皇帝,举荐贤良之人等。
杜甫在至德二载担任左拾遗这一职。杜甫出生于世家大族,祖父杜审言“文章四友”之一,又是武则天时代的宰相,其父杜耽也曾做过县令。
优越的家世令杜甫从小过着富足安定的生活,被浓厚的文风儒学所浸染,所以当他写出“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”也就不足为怪。
另外,安史之乱初期,唐王朝一片溃败,可谓世人都不看好。当所以身在灵武的唐肃宗看到杜甫千里迢迢,不辞劳苦地投奔自己,心中顿时感慨万分。对于杜甫的左拾遗任命,不正是应了拾遗选任中的“艺文”和“德行”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