师夷长技以制夷,是魏源在他的《海国图志》中提出来的。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寻求御侮强国之道,后来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抵制西方——以彼之道,还之彼身。
师为动词,即以某某为师,向某某学习;夷,即蛮夷,古时候,中原的汉族对边疆的少数民族的蔑称,这里特指西方的洋人。
长技,即先进的技术,当时的国人认为当时的政治制度、经济制度等等都比国外要好,唯一不如他们的就是坚船利炮,这里主要指学习西方的武器制造技术。制即制约、制服。整句话的意思就是:向洋人学习先进军事技术,用以抵抗洋人的侵略。
所谓“师夷”,就是向西方学习,在今天看来,这是非常普通的主张,没有人会对此提出异议,但在魏源生活的时代,这可是石破天惊之论。
因为当时我国古老而沉重的国门刚刚被打开,人们满脑子装的都是传统的“天朝上国”、“华尊夷卑”观念,只主张“以夏变夷”,对“以夷变夏”是想都不敢想的。为了说服人们接受自己的“师夷”主张,魏源不得不对我国历史上的土“夷”与如今来自欧美的洋“夷”作一番区分。
如今师夷长技早已经不在是愿意,最早被应用于政治、军事领域,意思是借鉴夷人先进的军事技术,在战争中制胜夷人。但在现代社会,师夷长技已经超越了事层面的意义,逐渐延伸到了经济、文化、教育等领域。
在经济领域,师夷长技可以被理解为学习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经验,以创新发展自己的经济。例如,在企业运营中积极吸纳国外先进的市场营销理念、管理模式等,使得国内企业在全球市场上更有竞争力。
在文化领域,师夷长技可以被理解为学习吸收其他文化的先进成果,以创造更大的文化价值。例如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与西方油画的融合,为绘画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。同时,在语言、服饰、建筑等方面也有着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和现实。
在教育领域,师夷长技可以被理解为学习吸收其他国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,以提高本国的教育水平。
总之,师夷长技是一个时代的发展所必须的思维方式,在现代的全球化背景下,“师夷长技”理念的应用则更为贴合时代的需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