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居易
白居易(公元772年-公元846年),字乐天,自号香山居士、醉吟先生,河南新郑人,祖籍山西太原,后迁居下邦(今陕西渭南北),官居太子少傅,世称白傅、白文公,与李白、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,与元稹并称“元白”,与刘禹锡并称“刘白”,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。
白居易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官至翰林学士、左赞善大夫,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。其诗词流传至今的有近三千首,数量居唐代名诗人之首,以讽喻诗最为有名,语言通俗易懂,被称为“老妪能解”。叙事诗中,《琵琶行》《长恨歌》《卖炭翁》等极为有名。
白居易(772年-846年),生于河南新郑。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唐代三大诗人之一。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,世称“元白”,与刘禹锡并称“刘白”。
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,形式多样,语言平易通俗,有“诗魔”和“诗王”之称。官至翰林学士、左赞善大夫。公元846年,白居易在洛阳逝世,葬于香山。
香山居士的香山并不是北京的香山,而是指的是河南洛阳的香山寺。晚年的白居易思想日趋消沉,目睹了宫中勾心斗角的残酷事实,他决定远离宦海,隐居在东都洛阳。于是选择了香山寺,并修复了香山寺。
他还与香山僧人结友,成为了香山寺的一员。白居易晚年远离官场,居于香山,最后死于香山,后来又葬在了香山。所以晚年的白居易自号“香山居士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