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师未捷身先死指的人物是诸葛亮。
出师未捷身先死一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《蜀相》,这首诗是杜甫在游览武侯祠的时候有感而发写的一首咏史怀古诗,借此诗表达了杜甫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、辅佐两朝、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。
《蜀相》原诗
丞相祠堂何处寻,锦官城外柏森森。映阶碧草自春色,隔叶黄鹂空好音。
三顾频烦天下计,两朝开济老臣心。出师未捷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襟。
译文:
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?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。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,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。
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,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。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,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!
在《蜀相》开篇,杜甫记录下他出城打听、寻找武侯祠的过程。当时的武侯祠不像现在是旅游景点,而是郊外人迹罕至的地方。
“丞相祠堂何处寻,锦官城外柏森森。”这两句几乎是白描。“映阶碧草自春色,隔叶黄鹂空好音。”这两句就开始雕琢字词了。这是杜甫写诗的一个高级境界:“该修辞的时候可以做到精雕细琢的修辞,但在不需要刻意修辞也能讲明白的地方,他就用散文入诗,大白话,不修辞。工拙转换非常自然。这样显得不匠气,不小气,反而是自信的表现。”
“三顾频烦天下计,两朝开济老臣心。出师未捷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襟。”诸葛亮一生的事功,被杜甫寥寥几句就高度精准表达出来了,可见笔力之深厚。
这首诗明显分为两部分。前一部分写景状物,后一部分写历史,发议论。“古人写诗一般不主张直接发议论表达观点。就算想要表达一个观点,诗人也要借助景色描写来暗暗表达。但杜甫在这里却直接发议论,这在当时是罕见的。也许大诗人的伟大就在于此,敢于突破常规,而且有能力突破常规。